第442章 哀家想为自己而活(1 / 1)

冷旭上前揉揉冷青的头,努力挤出一丝僵硬的笑容。“傻瓜,大哥是男人,自然要保护好你!这是大哥的责任和使命,大哥从不后悔,也从未有一丝怨言。”

冷青一脸肯定道:“我知道,大哥永远是我心中最好的大哥!”为了家族放心心中所爱,这种滋味她想想就心疼。

“时辰不早了,我们该下山了,今晚青青你下厨做几道好菜,就当是为大哥践行了!”此刻冷旭终于变成冷少将军,他终归要回到现实中。

“嗯!”

……

太后从回到皇宫那一刻开始,脸上眼底的笑意却冻结了。看着梳妆台上那一盒盒价值连城,珍贵不凡的首饰,却只觉得刺眼。她要的不是这些,她要的是幸福。

而幸福是冷旭给她的,这世上除了他之外,没人会在意她的感受,没人会为她付出那么多。

所以她不仅没后悔昨夜的事情,反而更加坚定要离开这座冰冷的皇宫和冷旭双宿双飞。

可到底该怎样脱身,才不会连累到冷旭呢!她喜欢他,才更加不愿他受到伤害。

“太后。”桂嬷嬷担忧的轻轻唤了一声,可太后却像没听到一样,依旧在想她自己的事情。

桂嬷嬷没办法,只能又唤了一遍。“太后,该用晚膳了!”

“哀家不饿!”太后淡淡道,起身走到窗前,望着院外大片盛开的万寿菊。此时一阵风吹来,带着淡淡的菊花香味,格外的清爽好闻。

从她成为太后那日起,周围的摆设用具,全都是以长寿为标准。可笑的是她还不到三十岁,却要被人按七八十岁的老妇一样对待。

只有和冷旭在一起,她才觉得自己是年轻的,身上没散发着一股衰老的气息,是活的!

桂嬷嬷看的出来太后还在想冷旭,看来这恶人只能由他自己来做了。“老奴原以为太后见过冷少/将后便会收心,安安心心辅佐泰康帝,可现在看来太后的心只怕还留在感业寺吧!”

太后突然转身指着自己身上暗青色的凤袍,还有殿内或棕色,或青色的帘子和被子,一脸激动和不甘道:“嬷嬷这是要逼死哀家吗?哀家明明不到三十,却要穿这样老气的衣裳,用这些老气的东西,生生把自己活成一个老妇。哀家不甘心,哀家想为自己活!”

“老奴明白太后的苦,可太后既然选了这条路,就不可能再有回头路了,还请太后三思!”

“不,哀家一刻都不想呆在这里。哀家要离开这座冰冷的牢笼,哀家要为自己活……”

噗通一声,桂嬷嬷重重的跪在太后面前,苦苦哀求道:“老奴求求太后了,忘了过去吧!回不去了……”

太后一脸癫狂的哭道:“哀家以为自己可以忘记过去,可从哀家见到他那一刻开始,哀家便知道自己做不到。这十年来哀家从未停止过喜欢他,想念他。无数个孤寂的夜里,哀家靠着对他的思念撑下来。现在哀家好不容易与他再见,哀家绝不会放手了!”

桂嬷嬷知道太后的脾气,一旦太后决定的事情,任何人都没办改变。

况且这十年太后是怎么熬过来的,她再清楚不过。

“可太后若是一意孤行,只会害了冷少/将。皇上是绝对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的,太后若真喜欢冷少/将,便应该学会放手!”

太后踉跄的退后几步,最后跌坐到窗边的凤榻上。“嬷嬷说的没错,哀家既然贵为太后,就该安守本份老死在这座冰冷的皇宫。可这一次,哀家不想放手。哪怕最后不过是一死,哀家也想为自己活一次!”

说完太后竟给桂嬷嬷跪下了,“求嬷嬷成全!”

桂嬷嬷忙哭着扶起太后,哽咽道:“太后快快起来,老奴受不起。若是太后真想拼一拼,老奴定会竭尽所能帮太后。”

太后这才破涕为笑,“嬷嬷真的愿意帮哀家吗?哀家就知道嬷嬷一定有办法!”

“太后是老奴奶大的,老奴整整伺候太后二十七年。说句越矩的话,老奴是把太后当女儿在疼。时时刻刻为太后筹谋和担心,希望太后过的顺心如意。所以太后放心,老奴绝不会背叛太后,定会想尽办法让太后如愿!”

“谢谢嬷嬷!”

桂嬷嬷一脸无奈道:“谁让老奴心疼太后呢?老奴也希望太后能够幸福,开心。”

太后心里一阵动容,没想到桂嬷嬷真的如此疼爱她,舍不得她继续受苦。

“嬷嬷,哀家有些饿了。”

“好,好,老奴这就命人布膳。”

太极殿。

泰康帝虽然年纪小,行事却极为沉稳,心机也颇为深沉。这也让那帮朝中大臣很是意外和头痛,原本他们都只是想糊弄糊弄泰康帝,在他们看来泰康帝虽然贵为皇帝,可也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奶娃娃。

哪知这才几日功夫,泰康帝便将朝中上下的事情摸的清清楚楚。甚至那些奏则上做的手脚,也一眼被泰康帝看穿。为此朝中好几个官员直接被罢免,正好给泰康帝练手和立威。

所以现在朝中官员倒没人敢小瞧这位年轻的帝王,反倒觉得新帝比先帝还要厉害。

泰康帝小小的身板坐在高高的龙案前,仔细的将天钰国使臣呈上来的信件慢慢看完。

“和亲之事朕答应了!”泰康帝一本正经道,脸上没有一丝稚气。

天钰国使臣自然高兴不已,连连拱手道:“愿秦国与天钰国缔结两姓之好,两国百姓能够安享太平盛世!”

而朝中官员则是一脸懵逼,和亲这么大的事情皇上怎就轻易答应了。这种事情难道不该先和朝中官员商议一番,再做决定。

不过现在泰康帝把话都说了,他们做臣子的总不能当众拆泰康帝的台吧!

泰康帝继续像小大人一样认真道:“朕也希望秦国与天钰国能够继续和平共处,为两国的百姓造福!”

天钰国使臣互相看了一眼,再次恭敬的呈上一本礼单。“这便是天钰帝送上的聘礼礼单,还请泰康帝过目!或是泰康帝有何不满,天钰国会调整理单,尽量让泰康帝满意。”

书页/目录